2004年11月11日,“巴勒斯坦之父和领袖”阿拉法特在巴黎逝世,享年75岁。阿翁离世后,巴高层立即做出人事变动,前总理阿巴斯出任巴解执委会主席,并当选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,成为阿拉法特的政治接班人。他叫卡杜米,时任巴解政治部主任、巴勒斯坦首任外长,则接替了法塔赫主席职位,成为巴勒斯坦二号人物。不过,作为法塔赫新任主席,卡杜米仍坚持拒绝返回故土,决定继续留在突尼斯。这到底怎么回事呢?这一切说来线号决议,决定在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地区结束后,建立两个国家——以色列和巴勒斯坦。然而,由于对巴以土地分割极度不公正,导致巴以冲突旷日持久,巴勒斯坦土地大部分被以色列占领,迟迟未能建国。1959年,阿拉法特在科威特领导创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(简称法塔赫),致力于反以建国,时年28岁的卡杜米参与了创建工作。法塔赫成立后,卡杜米主要负责对外联络工作,积极争取中东各国支持。
1965年,阿拉法特领导法塔赫打响了武装建国第一枪,随着军事力量迅速发展壮大,法塔赫成为巴解组织最大派别。1969年,阿拉法特当选为巴解执委会主席,法塔赫主宰了巴解内外政策。作为法塔赫元老,从1973年开始,卡杜米一直担任巴解政治部主任,负责与阿拉伯各国联系工作。步入80年代,随着中东局势变化,阿拉法特渐趋温和、务实,1988年单方面宣布建国后,开始主张承认以色列生存权,通过谈判建国。
由于占领区巴勒斯坦人不断反抗,以色列也同意与巴解组织谈判。1993年,巴以双方在奥斯陆经过艰难谈判,同意在加沙和杰里科首先自治,巴以和谈实现重大突破。不过,因在耶路撒冷归属、犹太人定居点、巴勒斯坦难民回归、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,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。翌年5月,阿拉法特结束27年流亡生活,带领巴解百官从突尼斯返回加沙,然而,时任巴国外交部长的卡杜米拒绝返回故土。
卡杜米对奥斯陆协议并不满意,他认为巴解做出太多妥协,“只有我们获得真正解放,并对巴勒斯坦每个角落拥有主权,我才愿意回去……我们组织的总部应该在耶路撒冷。”此后,卡拉米一直坚持滞留突尼斯,拒绝返回故土,成为法塔赫内部强硬派代表人物。2000年9月,巴以爆发大规模后,巴以和谈一度破裂。自2001年底以来,阿拉法特一直被以色列“软禁”在位于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的官邸中,直至病重才允许到巴黎治疗。
阿拉法特病逝后,卡杜米虽被推举为法塔赫主席,他仍拒绝返回故土,坚持“抵抗是实现政治解决的途径”,针对以色列军事打击,公开表示“我们将继续拿起枪”。然而,卡杜米领导下的法塔赫遭遇重大挫折,2006年1月,巴勒斯坦极端抵抗组织哈马斯,击败了法塔赫成为立法会第一大党。遭遇惨败后,卡杜米地位不保,阿巴斯兼任了法塔赫主席。一年后,哈马斯与法塔赫又爆发激战,控制了加沙走廊,巴勒斯坦尚未实现独立建国,就这样出现了重大分裂。
丢掉法塔赫主席后,巴解政治部主任不久也被解职,这使得卡杜米在组织内更加孤立,从此影响式微。2017年,哈马斯占领加沙十年后,决定向法塔赫政府移交加沙地带管理权,然而和解困难重重、步步惊心。如今,仍羁旅突尼斯的卡杜米已是耄耋老人,他似乎看不到有生之年独立建国的梦想能够实现,只好黯然继续流落他乡。
0 条评论